原深入了解:独龙江乡末端村寨传来了电饭煲“滴滴”的提示音
暮色渐浓,独龙江的群山披上了温柔的夜衣。杨尚明打开了灯,厨房传来电饭煲“滴滴”的提示音,打破了室内的宁静。这越来越亮的灯光,不仅照亮了南代小组的夜晚,更点燃了乡亲们重建家园、迈向新生活的信心与希望,照亮了独龙族群众的快乐生活路。
七月的独龙江畔,空气潮湿,温度适宜。晨光初透时,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黛青色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2025年5月底,独龙江乡连续遭遇大范围强降水,致使通往小组的部分公路中断,部分供电设施损毁,村小组全面断电。面对灾情,南方电网云南怒江贡山供电局独龙江供电所迅速组织人力,将油料、发电机运往南代小组,于6月10日实现南代小组灾后复电。
面对独龙江乡地势陡、降水多、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怎样进步南代小组灾后的长期供电韧性,南方电网云南怒江贡山供电局独龙江供电所给出了一套“新模式”。近日,我们记者随同供电所职业人员前往迪政当村南代小组,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最北端的一个村民小组,此行的目的是对遭受损坏的供电设施进行紧急修复,确保当地居民的生活用电得以恢复。
在前往南代小组路上,损毁的道路正在逐步抢修,一半坐车、一半徒步,越过浅滩溪流,爬过悬崖峭壁,跨过沟沟坎坎。到达小组后,南方电网云南怒江贡山供电局独龙江供电所配营工朱兴隆便马不停蹄为南代小组杨尚明家做入户用电设备接线。随着开关声的响起,杨尚明家的厨房有了光亮。“供电所给我们安装了新的供电设施,以后用电更有保障了,心里很踏实,非常感谢他们。”杨尚明满怀感动。
朱兴隆告诉记者,经过勘察,有一条小河流经村小组,具备使用永磁水轮发电机发电的条件。南代小组地处独龙江乡最偏远地带,道路艰险,大型设备运输极其困难。将方案变成现实的经过并非风平浪静,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跋涉。
6月22日,一支由12名供电员工组成的突击小队肩负重任,他们肩扛手抬,将超过1000斤的3台水轮发电机、2台备用背负式发电机、16块光伏板及安装材料,艰难地“背”进了深山。队员们分组行动,从炎炎烈日到风雨交加,他们以脚步测量责任,以肩膀承担光明,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徒步跋涉三天两夜,累计40余公里。为确保人员安全和施工进度,队伍携带两台卫星电话,严格执行定时报备制度,每一步都牵动着后方家人的心。为增强极端灾害下的长期供电韧性,独龙江供电所不断探索抗灾保电新策略,在水轮发电的基础上,加入了柔性光伏发电技术。如今,“光水互补”模式让南代小组在灾后供电线路中断的情况下,拥有了稳定的电力来源,有效减轻了燃油发电机的负担和后续油料运输的负担与风险。
南代小组的“光水互补”是灾后电力恢复创新的成果,更是电力保障模式创新的起点。从电网消缺时的细致排查,到微电网建设时的科技融合,怒江供电局正用行动为乡民安居、产业复苏、旅游回暖奠定坚实、可靠、智能的基础。“我们不仅确保‘通’,更要追求‘稳’和‘好’。”独龙江供电所所长李福凌介绍,这套集成了混合逆变器、430瓦高效柔性光伏组件与51.2伏100千瓦时大容量储能电池的微网体系,将与已投运的水轮发电机形成“光水互补”的协同供电格局。灾时,能进一步提升独立供电能力;灾后,电网恢复时又可平滑切换至并网模式,实现余电上网,让绿色电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为用户提供不间断备用电源保障。(熊文智 刘彪 龙行娟)
来源:怒江州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