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背后的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流传七百年的诗句,正是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但你知道吗?在被元军关押的三年里,他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写下了另一首震撼人心的《正气歌》。为什么这首诗能穿越时空打动无数后人?由于它不仅是文字,更一个民族的灵魂脊梁!
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年,20岁便高中状元。当元军铁骑南下时,这位文官毅然变卖家产组织义军,即使兵败被俘也宁死不屈。他小编认为‘正气歌’里面列举了12位历史人物的忠义事迹,用”天地有正气”的呐喊,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气节。
狱中绝唱:一正气对抗七邪气
被关押在元大都的土牢里,文天祥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牢房只有八尺宽,夏天积水漫过床榻,空气中混杂着水气、土气、日气、火气、米气、人气和秽气七种浊气。但他在诗中豪迈写道:”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这”一气”正是他坚守的浩然正气。
《正气歌》开篇就气势磅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文天祥相信,正气是支撑天地的力量,而人要做的就是像历代忠烈那样,用生活守护这份正气。他在诗中提到的”张睢阳齿”(张巡守城咬碎牙齿)、”颜常山舌”(颜杲卿被割舌仍骂贼)等典故,不正是最好的证明吗?
十二典故铸就正气丰碑
文天祥小编认为‘正气歌’里面精心选取了十二个历史典故,构建起中华正气的灵魂谱系:
– 史官风骨:齐太史兄弟前赴后继记录”崔杼弑君”,晋国董狐坚持”赵盾弑其君”的史笔
– 孤忠壮举:张良博浪沙刺秦,苏武北海牧羊十九年
– 武将节操:严颜”断头将军”的豪言,嵇绍血溅龙袍护主
– 文臣担当: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段秀实笏板击奸贼
这些故事跨越千年却血脉相连,正如诗中所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文天祥用这些典故告诉世人:正气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代代人用生活践行的信念。
正气长存:穿越时空的灵魂力量
1283年,47岁的文天祥在刑场向南跪拜后从容就义。行刑前,他在衣带中留下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因此仁至。”这十六个字,成为儒家灵魂最悲壮的注脚。
今天重读《正气歌》,依然能感受到那股涤荡心灵的力量。当疫情来袭时,日本捐赠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寄语,不正是对”天地有正气”的现代呼应吗?文天祥用生活证明:正气可能一时被压制,但永远不会消失。它化作民族基因,在每个人面临选择时发出无声的拷问——是苟且偷生,还是坚守本心?
七百多年过去了,北京文天祥祠的古槐依旧苍翠。下次当你路过时,不妨默念那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或许,这就是《正气歌》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总有些物品值得用生活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