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大赛掀起创作热潮
还记得去年那场轰动江苏的”全面小康 追梦成长”征文大赛吗?12万余名中小学生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他们眼中的小康图景。这场由省级多部门联合主办的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活动,不仅是一次写作竞赛,更成为青少年感受时代脉搏的生动课堂。孩子们化身”秀丽家乡代言人”,从一棵树的变迁、一滴水的旅程等独特视角,记录下中国奔向全面小康的坚实脚步。这样的征文活动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或许答案就藏在孩子们诚恳的文字里。
童眼看小康:小视角折射大时代
“我是一滴水,在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河道中浮浮沉沉…”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颜天然同学的征文开篇就让人眼前一亮。在这次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中,像这样富有创意的作品层出不穷。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的陈建安同学将三代人的生活浓缩于一棵香椿树的成长故事,让评委们连连称赞。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宝船分校校长江安宁评价道:”这样一幅长画卷让读者在意犹未尽的感慨中更加珍惜今天的快乐。”
孩子们用拟人化的手法、家庭相册式的叙述,把”全面小康”这个宏大命题变得可触可感。他们或许不懂GDP增长数据,却能真切感受到家乡道路变宽了、学校设施更新了、爷爷奶奶的养老金又涨了…这些细微变化通过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活动汇聚成时代进步的生动注脚。正如一位评委所说:”孩子们从自我的小全球,去观察、感知关注社会大情怀,体会小自我与大担当的关系。”
创新形式让征文活动更接地气
这场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大赛之因此能吸引12万余人参与,除了主题鲜明外,组织形式的创新功不可没。大赛不仅开通了集体投稿邮箱,方便学校组团参赛,还通过少年志融媒平台推出”’00后’快乐小康说”创意海报、”童声话小康”音频等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将杰出作品搬上进修强国、扬子晚报等多个平台,并邀请名师点评,实现了”参赛即成长”的目标。从征文到微视频《孩子们眼中的快乐小康》,从文字到多媒体,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活动打破了传统作文比赛的界限,让青少年的表达更加立体多元。这种创新是否也为今后的主题征文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征文背后的教育意义与社会价格
翻阅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大赛的杰出作品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技巧,更是一代青少年对家国变迁的深刻感知。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教授指出:”孩子们从自己成长的经过,体会到祖国的变化,让内心的思索和情感化作文字。”这正是征文活动最珍贵的收获。
省文明办负责同志拓展资料道,这次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是”一次广泛的社会动员、生动的操作课堂、接地气的宣传教育”。当孩子们用笔尖丈量家乡变化,用文字记录生活改善时,”全面小康”不再一个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或许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活动虽已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青少年们用文字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而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他们的笔下又将描绘怎样的中国故事?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征文活动,为青少年搭建表达时代感悟的桥梁,让追梦的脚步在文字中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