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主播到手艺守护者
前央视名嘴赵普最近带着他的文言文新作《掇珍集》重回大众视野。这位曾主持《朝闻天下》的知名主播,如今以”中国手艺进步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用文言文书写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匠人故事。为什么一位现代媒体人会选择用文言文记录当代匠人?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情怀?
赵普的转型并非偶然。2015年离开央视后,他就全身心投入传统手艺的保护职业。《掇珍集》收录了十篇文言短文,聚焦歙砚、圈椅等传统工艺,试图用古雅的文言表达现代的匠心。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汉学家海村惟一读出了中国”职人灵魂”的延续。
文言文写作的现代挑战
《掇珍集》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通篇使用文言文。赵普坦言,这种选择可能会影响书籍传播——现代读者有几许耐心读完文言作品?但他仍然坚持,由于文言文简练含蓄的特点,特别适合表达工艺之美的神韵。
赵普与文言文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992年,那时21岁的他就在合肥贴过自撰的春联。在他看来,文言写作最难的不是语法词汇,而是怎样像古人那样传递”真”与”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也认为,虽然白话文已成主流,但文言文在艺术表达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格。
“元素赋能”:传统工艺的活路
赵普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键难题:传统手工艺品如毛笔、竹编的使用场景正在消失,该怎么办?他的答案是”元素赋能”——从传统工艺中提取纹样、故事等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就像窗花虽然少了,但它的纹样可以用在新式家具或服饰上。
更引人深思的是赵普对商业化的态度。他认为,买卖才是对传统工艺最好的保护。匠人需要通过市场获得反馈和尊严,而不是依赖补贴。”一买一卖”的循环,才能让传承真正延续下去。这种务实的态度,或许正是文言文背后最现代的思索。
《掇珍集》像一座桥,连接着文言与现代、传统与创新。赵普用他独特的文言文表达,让我们看到:匠人灵魂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新的载体。这本书不只是一这篇文章小编将言作品集,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生动对话。下次当你拿起一件传统工艺品时,会不会也想想它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