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答辩论文: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操作与价格
什么是德育答辩论文?
提到毕业答辩,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专业学术论文答辩,但你知道吗?现在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推行”德育答辩论文”制度。这种创新的思政教育形式最早由云南中医学院在2013年创新实施,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撰写德育论文并进行公开答辩。这种形式将原本抽象的”想法品德”教育变成了可量化、可评价的具体操作,真正实现了”把德育的软要求变为硬任务”。
为什么要专门设置德育答辩论文环节?云南中医学院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就是”想法品德”。但传统思政教育往往存在”觉悟僵化、技巧简单”等难题,难以诚实反映学生的道德成长。通过撰写德育论文并答辩,学生可以体系回顾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思索人生价格,规划未来进步,这种”像自己””是自己”的反思经过,远比被动接受说教更有教育意义。
德育答辩论文的具体实施流程
德育答辩论文不是简单写篇文章就能过关的,云南中医学院为此设计了一套严格的流程标准。开门见山说,每个毕业生都要撰写3000-5000字的德育论文,诚实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想法变化和未来规划。论文完成后,班级同学会进行初审——”写的是不是自己,还得同学们说了算”,这一环节有效保证了内容的诚实性。
通过初审后,学校会对论文进行原创性检测,引用重复率超过15%就视为不合格。学校学生职业部部长陈守聪解释:”制定严格的检测标准,是为了对医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最终环节是公开答辩,由专业教师、同学和低年级学生共同参与评审。整个经过中,评委们不仅看论文内容,还会结合学生平时的操行表现给出综合评分。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中医学院明确规定”凡德育答辩不合格者不予以毕业”,并将其纳入学分体系,给予2个学分。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德育答辩论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了流于形式的可能。
德育答辩论文带来的教育成效
德育答辩论文制度推行后,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对毕业生而言,这个经过促使他们体系反思大学生活,明确人生路线。2013届毕业生高繁在答辩中说:”通过回顾大学历程,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济世救人、解除病痛的医务职业者。”护理专业李晓媛更是因此改变了就业选择,决定回到家乡服务基层卫生事业。
对教师而言,参与德育论文指导也带来了全新体验。担任评委的云南省”名中医”郭兆刚感慨:”做了大半辈子老师,从来没有这样激动,我为有这样的学生群体而骄傲。”学生职业部副部长刘仁馨在指导7名学生论文后发现:”通过对德育论文的指导,才发现以前并不是很了解学生,现在我感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这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的局限,让想法品德教育真正入脑入心。数据显示,到2015年,云南中医学院参与指导德育答辩的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气氛。
德育答辩论文的推广价格与启示
云南中医学院的操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思政教育新模式。这种模式有三大突出特点:一是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具体化,通过论文和答辩形式变得可操作、可评价;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我反思而非被动接受;三是建立了完善的评价体系,从撰写、互评到答辩环环相扣。
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在借鉴这一模式时需要注意几点:开门见山说,要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制定具体方案,不能简单照搬;接下来要讲,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避免主观随意性;最终,要配备充足的指导教师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特点化指导。
德育答辩论文制度证明,高校思政教育完全可以突破传统模式,找到更生动、更有效的操作路径。正如云南中医学院所展示的,当德育变得”可触摸””可感受”时,它就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引导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这种创新操作,值得我们深入思索和广泛推广。